唐代行軍制度研究
孫繼民 著
文津出版社
中華民國八十四年四月初版
ISBN:9576682843
第二章 行軍制度之前的出征制度
1、秦漢時期的將軍統兵出征制
初,戰時任命將軍率軍出征,戰爭平息即罷將軍稱號。將軍不是常設官名。
西漢時,將軍統兵制繼續發展,將軍稱號趨於等級化、複雜化:單號將軍、重號將軍、雜號將軍。
重號將軍有大將軍,驃騎將軍,車騎將軍,衛將軍,前、後、左、右將軍,護軍將軍等。武帝前主要置於戰時出征,武帝後,則主要置於平時武官。
雜號將軍是泛稱各類名號的將軍。例:伏波、貳師、材官、輕車將軍等。或根據戰區地名,或根據所領兵种,或根據作戰任務,或根據祈願厭勝而命名。
在漢初特定條件下,也曾經短時期實行過特殊的出征制度:皇帝出征制、常置官員統兵出征制。
東漢將軍號有兩多:大將軍多、雜號將軍多。還有一特點:日趨階官化。
2、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都督統兵出征制
都督(持節都督)是統兵領軍的實際職務,原屬出征制度,“事竟罷”,以後才演變成常設軍職。持節都督本是軍職,帶將軍或中郎將號,地位高低視軍號品級定,並依軍號設立軍府,有相應僚佐。
都督制度有二:兼行征鎮的軍區都督和專行征伐的征伐的征伐都督。
曹魏始置都督區,都督刺史各置,軍民分治,只有少數都督兼任所駐州刺史。晋惠帝後,都督例兼所駐州刺史,兼治軍民。
奉命出征爲持節都督者,統率全軍或一支獨立部隊。後統率全軍者常稱大都督。北魏後,常別置行臺節度諸軍,統率權又漸轉移於行臺。
在玩KOEI的三國志系列游戲時,裏面的官階很值得注意。雖然不是完全符合史實,但是很好的體現了將軍號的階官化。
游戲中的文官不論官階高低,統兵數目只能爲最低的一萬人,只有最高階的丞相司空之類文官才能真正統兵,這與漢初的臨時統兵制也是一種契合。
游戲中還有委任的操作,可以委任都督。這些委任的都督就是軍區都督。可以讓其兼任刺史,軍政民政兼治,也可只治軍事,軍政分離。
某些城市具有兵種訓練功能,例如南皮可以訓練步兵謀略,武威的騎兵,會稽的水軍。這應該是對此時出現的世兵制的暗示。同樣,某些武將兵法具有繼承性,也應該是世兵制的暗示。
3、都督統兵出征制與將軍統兵出征制的幾點區別
第一 將軍統兵出征制以出征作戰爲主要任務,與平時的鎮戍體制相分離。都督統兵出征制下的征伐都督與之相同,但軍區都督則是征行體制與鎮戍體制合一,既征又鎮,既鎮又征。
第二 將軍統兵出征制下的征行軍隊只存續於出征期間;都督統兵出征制下的軍隊則是常備軍。
第三 兩者兵役基礎不同。前者主要是征兵制和募兵制;後者的兵役基礎主要是世兵制。
第四 兩者的軍隊編成方法不同。將軍統兵出征制是在平時軍隊體制的基礎上,抽調不同系統的軍事力量,編成出征軍隊。都督統兵出征制下則直接由平時體制轉入戰時體制。
都督統兵出征制一直持續到南北朝時期,至北周,其出征職能又轉給行軍總管,形成行軍總管統兵出征制。行軍總管統兵出征制是對平戰合一。征鎮合一的體制的否定和分解,是專主征伐的軍事制度,在許多方麵類似於秦漢的將軍統兵出征制,在某些形式上表現初一種回歸和再現。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