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2月15日星期五

唐代行軍制度研究

孫繼民 著
文津出版社
中華民國八十四年四月初版
ISBN:9576682843

第三章 唐代以前的行軍制度

1、北周行軍制度的建立

行軍制度是西魏北周軍事制度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府兵制建立之後軍事統兵體制的重大變革。

府兵制的改革包括統兵制度和兵役制度兩個方面。統兵體制的改革主要是建立了宇文氏最高統治者之下的六柱國——十二大將軍——二十四開府(即二十四軍)的府兵組織指揮系統。兵役制度的改革主要是將豪强武裝納入府兵系統,征發漢族編戶齊民進入府兵系統,給傳統的世兵制兵役制度帶來了征兵制的因素。
府兵統兵體制的改革建立了一套嚴密規整的組織指揮系統,但不久也發生了變化,在原來平戰合一統兵體制的基礎上,分離出了與平時戍衛體制相聯繫而又區別的戰時出征體制——行軍制度。這一分離過程包括了統兵將領的官職分離和統兵體製的平戰分離。
到北周宣帝宣政元年(五七八年)後,行軍制度已經成爲固定的戰時出征制度,表現爲:出征軍隊加號“行軍”已成定制;組織制度進一步健全,指揮系統上有行軍元帥、行軍總管、水軍總管等主官外,建立監軍制度,確立了行軍元帥府、行軍總管府兩級僚佐制度等。

2、隋代府兵制變化對行軍制度的影響

隋代府兵制堆行軍制度産生重要影響的變化有兩個:隋初十二衛府的建立和開皇十年(五九0年)府兵的兵農合一。

十二衛府的形成對平戰體制的合分有兩層主要意義:其一,確認了過去二十四軍的雙重任務向十二衛府單一任務的轉變;其二,在體制上確認了與行軍制度的分工。
開皇十年府兵制的變革有兩個方面:一是兵農合一,寓兵於農;二是撤銷了部分地區的新置軍府。這對行軍制度産生了深刻影響,表現爲:一、府兵從征的組織形式發生了變化:開皇十年以前,府兵是以整體組織的現役形式加入行軍的,之後,府兵則是一個體兵員的預備役形式加入行軍的;二、行軍從征兵員的比例構成發生了變化,成爲由以府兵爲主體的兵員構成向以兵募爲主體的兵員構成轉變的轉折點。

3、隋代行軍制度發展的幾點表現

一、
行軍統帥及其稱號的變化,體現了中央集權的需要:文帝後期,親王任行軍元帥的比例上升;煬帝時行軍統帥的品級卑微化以及大總管區的撤銷。這些都是爲了加強中央集權。
二、
行軍統帥兼職安撫大使,實現了行軍統帥機構軍政權與民政權的分離,也爲以後行軍制度向節度使制度的演變埋下伏筆。
三、隋末監軍由御史專任,職責趨于專業化,專門負責糾舉違法亂度,與北周隋初監軍高踞統帥之上迥然有別,標誌著監軍制度的成熟與發展。

總之,北周與隋代行軍制度的確立和發展是唐前期行軍制度充分發展的鋪墊與基礎。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