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2月24日星期日

唐代行軍制度研究

孫繼民 著
文津出版社
中華民國八十四年四月初版
ISBN:9576682843

第四章 唐代行軍的兵員構成

行軍是多種兵員構成的軍事組織,一般有府兵、兵募、蕃兵,有時還有義征,間或有健兒。各兵員在其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府兵爲其核心;兵募爲期主體;蕃兵爲其補充;義征比例不高,在太宗后則更少。

1、作爲行軍核心兵員的府兵

府兵的首要任務是宿衛,用於征行的數量有限,但因其組織嚴密,訓練嚴格,戰鬥力較强,因此府兵是征防的中堅和核心力量。
“行兵”是對唐代征行府兵的通行稱謂。其征發,“皆下符契,州刺史與折衝堪契乃發。若全府發,則折衝都尉以下皆行,不盡則果毅行,少則別將行。”
府兵征發的非建制原則;編入行軍的府別編制原則;征發量的少數分散原則。

2、作爲行軍主體兵員的兵募

兵募又稱募人、征人、州兵,是唐前期除府兵外最重要的兵員。
兵募最初是爲應付臨時征行而征集的兵員。第一,兵募的征集不定時,不定期;第二,兵募是參加征行的兵員。以後隨著部分行軍轉爲邊防鎮軍,一部分臨時征行的兵募才開始轉爲定期鎮戍的兵募。
編入行軍的兵募都是單獨立營,自成系統,其內部按州別原則編成。
兵募的裝備,原則上由官府供給,但是官府無力提供時,兵募需“自備”。此“自備”相對與“官給”而言,是民間自籌的代稱,由鄉鄰共同負擔。
兵募是行軍的主體兵員。

與招募兵制不應混淆,此為義務兵制。

3、作爲行軍補充兵員的蕃兵

蕃兵是少數族人承擔的兵役和組織的軍隊,蕃兵的活躍是唐代軍事制度的一大特色。
蕃兵編入行軍的組織形式有兩種:蕃兵募義個體兵員提供兵役,以州爲單位相對集中的形式編入行軍;蕃部落兵以現成部落組織形式直接編入行軍。

4、義征

義征須具備兩個條件:一是自願從征,二是自辦衣裝。其集兵方式與府兵兵募不同,不經過州縣而直接投募出征的軍將。

扯一點八卦,名將薛仁貴,演義里出身火頭軍,是自願投募到張士貴麾下的。張士貴,演義里是個庸人加小人,正史里還不錯,“累遷左領軍大將軍”,結局不壞。的確,那時民風尚武,從軍是有ambition的平民的不錯選擇。

5、健兒

以自願爲基礎的志願兵;應募條件是身體健壯、弓馬嫻熟、武藝高强;集兵方式是由朝廷下達召募令,在京者由中書門下選試,在地方者中央派使者赴外州,會同州縣共同撿選。

這個章節,還應參看張國剛、張澤咸先生的研究,才可更爲透徹。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