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行軍制度研究
孫繼民 著
文津出版社
中華民國八十四年四月初版
ISBN:9576682843
第一章 行軍在唐代武裝力量體制中的地位
1、軍制与兵制之別
軍制:軍事組織制度。兵制:兵役制度。前者的研究對象是軍隊,是軍事組織的整體,包括軍事組織的種類、構成、編制、指揮統領系統、職能、任務等;後者的研究對象是兵員,是軍隊的個體,包括兵員服役的來源、身份、種類、性質、作用等。
兵員是軍隊的構成要素,軍隊是兵員的構成形式。
行軍屬於唐代軍制的範疇。
2、府兵制的性質歸屬
府兵制始終具有軍制與兵制的雙重性質。
宇文泰創立的府兵制既是統兵制度,又是兵員補充制度,是軍事組織制度與兵役制度的有機合一。隋文帝開皇十年(西元五九O年)廢兵戶制度,府兵由原來世代執役的職業兵變成兼具軍籍和編戶齊民的雙重身份。這一變化導致了軍府性質的重大變化:軍府原先是現役軍人組成的常備軍,由此變成了預備兵員的管理機構。其兵制的因素趨于凸顯,軍制的因素趨于削弱。
3、行軍與鎮軍之前後嬗變
中軍:北衙禁軍、南衙禁衛軍。(北門四軍:左右羽林軍、左右龍武軍。南衙十六衛:左右衛、左右驍騎、左右武衛、左右威衛、左右領軍衛、左右金吾衛、左右監門衛、左右千牛衛。)
鎮戍。
行軍是唐初野戰軍的組織形式,是唐王朝在戰爭狀態下實施戰略機動的野戰軍團。行軍是臨時的野戰軍,鎮軍是常備的野戰軍。行軍是形成鎮軍的來源和前身,鎮軍是行軍轉入屯駐的必然結果。以高宗儀鳳年間爲界,之前,行軍是適應攻勢戰略的需要而行之有效的野戰軍組織形式;之後,唐軍轉爲防禦戰略,必須投入相當的兵力屯戍邊防,原來臨時徵集的行軍被迫轉入長期屯駐,成爲鎮軍。
總結:行軍具有戰時性、臨時性、機動性,是唐朝前期特別是鎮軍形成之前執行戰略機動的野戰軍團。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